close

 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電 題:“僑界傑出人物”萬立駿:“責任感”召喚我回國
  中新社記者 楊凱淇
  “在日本的那段經歷,讓我看到了當時的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,這也是我選擇回國的最重要原因。”在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上被授予“中國僑界傑出人物”稱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萬立駿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坦言,正是這份對中國科研事業的“責任感”召喚他回到中國。
  從一名普通農民到從事尖端科研領域的院士、科學家,一個個腳印連接成了萬立駿豐富的人生經歷。在他看來,他只不過是在不停地實現很多個小目標。
  回憶起那段僑居日本的經歷,萬立駿依舊感慨萬千。初到海外時的震驚、求學時期的艱苦、選擇回國時的毅然決然……在他眼中,無論生活賜予他的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味,對他而言都是財富。
  1992年,已經投身科研事業多年的萬立駿為了提升知識水平,帶著妻兒奔赴日本,開啟了博士學習生涯。由於萬立駿是公派自費留學,且選擇的是沒有太多獎學金的課程博士,經濟拮据的他要靠打工來維持學習生活。從豆腐坊小工到快遞員,再到搬運工。雖然很累,但他內心卻並沒有覺得苦。
  “我留學的時候是在日本仙台,那裡的氣候很像中國的南方地區,類似梅雨天氣。當時我在一家快遞分揀中心打工,上班途中經常要冒雨騎摩托。”萬立駿說,為了貼補家用,他還曾利用周末時間做搬運工,他和工友兩個人,每天要搬空4個、荷載共計32噸的集裝箱。儘管如此,他還是憑藉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,通過刻苦學習,在科研領域有所建樹。
  博士畢業後,萬立駿很快找到了工作,並受邀在北海道大學任客座教授、在東北大學任助理教授等。當時他在日本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優越,科研事業的發展前景也很好,但當他看到中國科學院“百人計劃”的招聘啟事後,便再也按捺不住回國的想法。
  萬立駿透露說,留學期間他曾在一家豆腐坊打工,這段經歷讓他看到了高科技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。“上世紀90年代,那家豆腐坊就已經實現現代化流水線作業了,製作、油炸、裝盒等大多數程序都可以用自動化方式來完成。”萬立駿坦言,這讓他感受到了中外科技水平的差距,也讓他內心對中國科研事業的責任感更加堅定。
  回到中國後,萬立駿開始了在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奮鬥歷程,長期從事電化學、SPM技術、納米化學和納米材料的研究。2004年2月,萬立駿擔任化學所所長;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;201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。
  在光環和榮譽的籠罩下,萬立駿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和、謙遜的心,他常說,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學工作者”。但事實上,萬立駿的工作並不普通,“瘋狂、嚴謹”是很多人對他工作態度的評價。雖為院士,他仍然堅持親自指導學生實驗與結果討論,保持著親自給學生改每一篇文章的習慣。“在我的研究領域里,還有很多的工作等著去做,還有很多難關等著去攻剋。”萬立駿說,當選為院士後,他感受最多的依舊是責任感。
  除了擁有豐碩的科研成果,萬立駿還參加了僑聯組織的活動。作為新歸僑的代表,他於201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僑聯主席,他帶領僑聯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活動,創新彙集僑智的載體,拓展發揮僑力的平臺,深入挖掘並充分發揮了新僑的科技創新作用,服務經濟社會發展。他坦言,這也是責任感的體現。
  用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,詮釋一顆歸僑赤子心,如今的萬立駿仍在肩負責任的道路上,不斷前行。(完)  (原標題:“僑界傑出人物”萬立駿:“責任感”召喚我回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27gufkg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